編者按
從1月7日起河北省開啟地方“兩會”,到2月13日海南省兩會閉幕,“深化改革”、“淡化GDP”、“霧霾治理”、“法治政府”等熱詞頻頻出現在各項提案和最終成形的政府工作報告里。為能對地方政府今年的工作思路和重心一目了然,并據此展望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亮點解讀”系列報道。
持續了多年的推動GDP快速增長,在2015年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中,不再是備受追捧的熱詞。
近期密集召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兩會”,都呈現出“淡化GDP”的新年新氣象,取而代之的是“新常態”、“雙中高”(“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由中低端水平邁向中高端水平”)等全新的經濟名詞。
29省份下調GDP增長目標
在今年各地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新常態”的一席之地,且是高頻詞匯。北京提及11次,寧夏提及10次,青海和貴州則各提及9次。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即: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如何構建2015年中國經濟“新常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答案,均是從“淡化GDP”入手。各省份在當地兩會上強調,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克服“速度情結”。
西藏是唯一沒有降低增速的地區。上海作為國內最大城市之一,直接取消了GDP增長的具體目標。這也屬史無前例。29個省份下調了2015年的GDP增長目標。
北京從去年的7.5%左右下調至7%左右,天津從11%下調至9%左右,河北從8%左右下調至7%左右,浙江從8%左右下調至7.5%左右,重慶從11%左右下調至10%左右,新疆從11%下調至9%……遼寧、山西和甘肅等省的下調幅度甚至高達3個百分點。
目前,只有五個省份設定的GDP目標為兩位數,即貴州、西藏、陜西、重慶、福建。而面臨更大轉型壓力的資源大省,如黑龍江、遼寧、山西設定的目標最低,均為6%左右。
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量向質轉變。
在調低GDP增速的同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成為各地政府追求的目標。“雙中高”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體現: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由中低端水平邁向中高端水平。
各地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思路:重增長更重質量,向改革要紅利,以創新驅動發展。而不再是一味地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換取經濟增長速度。
北京在“兩會”上提出,今年北京將加快創新驅動發展。
上海市市長楊雄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不懈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必須強化創新驅動,堅持以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穩發展適應速度變化。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實施創新驅動。以安全、清潔、高效、低碳發展為方向。
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就業收入情況成重要指標
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時,民生尤其就業、收入情況成為政府更看重的經濟指標。去年,李克強在多個場合強調,只要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居民收入繼續增長,質量效益不斷提高,經濟增長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
今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均對就業、收入等關乎民生的事務濃墨重彩。山東、廣西、河北、寧夏、新疆、甘肅將讓居民收入增長直接與GDP增長做PK,爭取讓前者“跑贏”后者。湖南、重慶、云南等地提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指標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目標,
上海提出,將新增50萬個就業崗位。江蘇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將新增100萬個就業崗位。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稱,2014年財政支出的八成以上、全部增量均用于民生改善。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民生、收入增長等約束性指標更具體,傳遞了更科學的政績導向。
的確,在上述變化的背后,是唯GDP論政績觀的悄然遠去。
中組部2013年底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今后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各類考核考察,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
去年3月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這意味著全國將有一半左右的縣和縣級市取消GDP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