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受任命到1965 年8 月奉命調離,陶魯笳主政山西時間長達12 年8 個月。
主政山西時,陶魯笳與*********的接觸不下40次,參加毛主持的小型會議20 多次,同桌進餐也有八九次。晚年的他把這些經歷寫出來了,著有《*********教我們當省委書記》一書。
1958 年,陶魯笳在汾河水庫工地參加勞動
1953 年,陶魯笳到山西陽高縣大泉山視察,當地用挖魚鱗坑、開渠、培埂、堵溝等辦法綠化荒山的經驗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他積極引導和鼓勵大泉山興辦農業合作社。
1954 年實現合作化后加快了其面貌的改變,陶魯笳回憶錄中說:“過去的荒山、荒坡、荒溝變成了梯田成排、綠樹成蔭、溪水潺潺、花果滿山的優美景地。”因他積極推薦,該典型得到*********的充分肯定。后來,*********把由山西省委推薦的王進所寫大泉山治山經驗一文收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親改內容并把原冗長題目改為了《看,大泉山變了樣子!》。
從這次改稿子即可看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章高手。
1958年3月,*********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會議。3月4日下午一到成都,*********就立即要來《四川省志》、《華陽國志》等認真閱讀。以后還要來《都江堰水利述要》、《灌縣志》等志書,就連《武侯祠志》也讀了。還在書上批、畫、圈、點。
會議期間,*********親自挑選唐、宋、明三朝詩人寫的有關四川的一些詩詞,連同《華陽國志》一并印發給與會的人員。
就在這次成都會議上,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陶魯笳向*********匯報說:“山西同北京商量,為了解決工農業缺水問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雄心壯志。想從內蒙古的清水河縣岔河口引黃河水200個流量,100個流量經桑干河流入官廳水庫,100個流量流入汾河,科技人員經過勘查,已提出了初步設想。”
*********表示同意。然后說“我們不能只罵黃河百害,要改造它,利用它。其實黃河很有用,是一條天生的引水渠。”他還談笑風生地說:“你們的設想算什么雄心壯志!不過是繼承古人的遺志而已。你們查查班固《漢書·溝洫志》,漢武帝時就有一個人建議從包頭附近引黃河水經過北京,東注之海。”
*********還說,“可以設想,引用黃河水,把桑干河修成一條運河;也可以設想,把山西的汾河也變成運河;還可以設想,用黃河水在內蒙古改造沙漠,那才叫雄心壯志。”(見陶魯笳《我記憶中的毛澤東》,《緬懷毛澤東》下冊)
*********說的漢武帝時有人建議引黃河水經過北京,東注入海,在《漢書·溝洫志》里確有記載。
原文是:“齊人延年上書言:河出昆侖經中國,注勃海,是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下也。可按圖書,觀地形,令水工準高下,開大河上嶺,出之胡中,東注之海。如此,關東長元水災,北邊不憂匈奴,可以省堤防備塞,士卒傳輸,胡寇侵盜,覆軍殺將,暴骨原野之患。天下常備匈奴而不憂百越者,以其水絕壤斷也。此功一成,萬世大利。”
在和*********談話中,陶魯笳還說:“我們也設想過,引黃入汾,使汾河不但可以保證太原的用水,而且可以有灌溉之利,舟楫之便。”
說到這里,*********問道:“你們山西有個聞喜縣,你知道為什么叫聞喜?”
陶魯笳搖搖頭說,“不知道”。
*********便說:“漢武帝乘樓船到了這里,正好傳來在越南打了大勝仗的捷報,漢武帝就給這地方起名為聞喜。漢武帝那時就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行駛,可見當時汾河水量很大,現在汾河水干了,我們愧對晉民呀!”
陶魯笳驚呆了,深為*********淵博的知識所折服。他回到太原后,查了《漢書·武帝本紀》里的相關記載。原文是:“漢武帝元鼎六年,行東,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越南破,以為聞喜縣。”
在回憶錄中,陶魯笳由衷地感慨:“由此可見,*********的歷史知識何等淵博,而且博聞強記,古為今用,怎能不令人嘆服! ”
陶魯笳(左排二)與*********一起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在*********的言傳身教中,陶魯笳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把其很多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成果都轉化為具體實踐,帶領全省人民萬眾一心奮力拼搏,使當時的山西走在了時代發展前列。
1965年之后,陶魯笳調到了北京,先后擔任了國家經委第一副主任,中央工業交通政治部主任,國防科委主任、政委等職。2011年5月去世,享年94歲。(劉繼興)
更多關注微信公眾號:jiuwenwang